圈正香港的金融经历集体焦虑一场由R引发
最近在香港中环的咖啡厅里,金融精英们的谈话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以往讨论的IPO和量化策略逐渐被一个新名词取代——RWA(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)。作为一名长期观察金融市场的从业者,我明显感受到这股热潮来得既突然又猛烈。 记得上个月参加一个行业酒会,遇到几位来自中资机构的老朋友,他们不约而同地抱怨现在几乎天天加班。"总部下了死命令,必须尽快搞懂RWA并拿出可行方案",一位在头部基金任职的基金经理苦笑着对我说。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,让我想起了当年国企数字化转型时的场景。 据我了解,像华夏、嘉实这些在港中资机构已经开始试水,推出了一系列代币化基金产品。但有趣的是,很多参与者其实都是"赶鸭子上架"。一位不愿具名的资管公司副总私下告诉我:"我们团队两周前才开始接触区块链,现在就要设计产品方案,简直像在参加金融创新速成班。" 在这场RWA热潮中,最意想不到的受益者可能是律师事务所。金杜和君合的律师们最近接单接到手软,据说收费已经涨了三成。这也难怪,要把实体资产合规地搬到区块链上,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堆积如山。我认识的一位专攻金融科技的律师最近每天工作到凌晨,他开玩笑说:"现在连做梦都在想智能合约条款。" 8月初那场由蚂蚁数科主办的RWA峰会,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令人震撼的一幕。会议原定下午2点半开始,但1点半会场就已经挤满了人。我看到不少西装革履的投行高管不得不站着听完整场会议,这种场景在香港金融圈已经多年未见。一位摩根士丹利的老朋友悄悄对我说:"上一次看到这种盛况,还是2017年区块链最火的时候。" 美国市场的成功案例无疑给香港机构打了一剂强心针。贝莱德的比特币ETF和代币化货币基金取得的惊人成绩,让很多中资机构看到了"弯道超车"的希望。"我们要做中国的贝莱德",这句话最近在香港金融圈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。但我觉得,这种盲目跟风的心态值得警惕。 太保资管香港CEO周成岗的观点我很认同。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RWA热潮中的泡沫风险。确实,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: 有的团队连基础法律框架都没搞清楚就匆忙上马项目;某些所谓的"创新产品"其实只是把传统金融产品生硬地嫁接区块链概念;更可怕的是,一些资质不明的团队也混入其中,试图在这波热潮中分一杯羹。 在我看来,RWA确实代表了金融业的未来方向,但任何创新都需要遵循基本的金融逻辑。就像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教训一样,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。我们需要警惕的是,不要把长期愿景当作短期目标,更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。 这场由稳定币政策引发的RWA热潮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金融业寻求突破的焦虑。但从长远来看,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技术本质、尊重金融规律的参与者,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笑到最后。中资机构的"政治任务"
律所业务突然火爆
会议现场的火爆景象
贝莱德的示范效应
虚火背后的隐忧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币圈早班车:11月21日BTC/ETH行情解读与操作建议
- SEC再次推迟比特币ETF审批 加密货币市场静待2024年春天?
- 暴赚300点!比特币多单完美收割,这波操作简直太爽了
- 比特币3万美元之战:为什么上涨比下跌更有戏?
- 十年磨一剑:以太坊如何成为加密经济的地基?
- 德州油井旁的新淘金热:比特币矿场的另类繁荣
- 痛快!比特币空单精准狙击500点,以太坊30点轻松入袋
- 命运的转折点
- 山寨币盈利真相:哪些赛道正在闷声发财?
- 在新加坡搞区块链项目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发币吗?
- 比特币短线交易观察:抓住这一小时的关键窗口
- 当你手握1亿数字货币却无法提现:一场关于财富自由的现实考验
- 稳定币正在改写金融游戏规则:SWIFT时代的终结者?
- 莱特币投资者的牛市期待:理性分析未来增长潜力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?
- Variant创始人奖学金计划:12个让你眼前一亮的基建与DeFi项目
- 当稳赚不赔遇上区块链:揭秘那些披着科技外衣的金融骗局
- 数字货币大战:各国央行如何应对私人支付巨头的挑战?
- 狗狗币遇冷:昔日网红币为何风光不再?
- 市场冰点已至?这可能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
- 搜索
-